新闻动态

去过90个国家的他告诉你,这才是“生态旅游”

疫情发展走向平缓,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,而被困在家里大半年,大家都抑制不住自己躁动的心,盘算着可以有一个出去走走的机会。

这时候生态旅游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,既不人多,又能透气。但是怎么叫生态旅游?去哪儿能生态旅游?这又成了一系列的问题。

正巧在去年嘉年华上,走过90余个国家的袁越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生态旅游的经历。

他认为,生态旅游不仅是让人们了解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引子,也是对人心灵的一次洗涤

 

今天,我们与你分享这场演讲内容。

image.png 

袁越在去年的劲草嘉年华

我是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记者,有时会以记者的身份做些生态旅游的报道。

因为我做的也不是生态保护行业,只能算是一个游客,所以我的角度可能和普通游客的也差不太多。

我想从我的旅行聊起,讲一讲在我眼里什么是生态旅游。

 

云南哈玛谷

2006年去了云南哈玛谷。

这个地方是香格里拉附近的一个山谷,因为电脑丢了,当时我拍的照片都没留下,很可惜。

同样的,这是世界级的风景,自带流量。这个地方风景绝美,极其漂亮。

 image.png

哈玛谷中间的一个坝子,照片上有一些房子 来源见水印

 

但这里的自然景区和居民区是混杂的。跟上个保护区不一样,这是个典型的、世界上很多保护区都有的特征。

这样的保护区需要与居民协调,是个很大的学问。当时我是作为一个记者到那做报道,因为当地的保护区跟居民产生了冲突。

当年去做报道的时候,我跟着向导爬了好几个小时的山。我很享受自然状态下的山道,更享受那种历经艰辛、柳暗花明的成就感。

然而,后来一个公司去把保护区的一部分包了下来,打算建一个人工栈道。后来听说甚至还建了一个索道,去的游客就完全不需要爬山了。

最近去过香格里拉的朋友也知道,那里修了很多高山索道,跟去颐和园一样,坐着就上山去了。

我觉得这个处理方式,就谈不上什么生态旅游。

image.png 

喜欢建索道的旅游区  图源网络

 

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事,是关于当地的导游的。事实上,在这个地方是有机构花钱给当地人做培训的,但是受到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限制,这些导游的英文非常差,做不了国际导游。

一个当地人导游,他会告诉我某个东西叫什么,但这个词是当地的叫法,查不出其他的信息来。

他不认识很多动植物,或者这些动植物真正的特性,经常说的是这东西可以治拉肚子,那个东西可以治咳嗽,总从些不知名的方向来讲动植物的用处。

这些都充满着中国特色,大家会把所有动植物当成药,或者当成补品来吃。然而这却是跟生态旅游的目的背道而驰的。

很多人旅游的时候会迷信当地人,会觉得人家在这生活那么久,肯定知道很多,其实不然。

而我的体验是,进行生态旅游要找到经过专业培训的导游,他们要比普通的当地人好很多

然后就是游客方面,我在想,为什么很多景区会提供骑驴、骑马、骑骆驼之类的项目?当然,这是景区多赚些钱的手段之一,大体没什么好诟病的。

image.png 

骑驴、骑马、骑骆驼等景区常见项目  图源网络

但是我想起以前做记者的时候,有人组织了一帮记者看大熊猫。

大家都说好在里面走着去找大熊猫,结果有几个记者穿着高跟鞋就去了,这明显走两步就肯定不成——骑驴爬山估计就是给这种人准备的——你都不知道是说他们懒好呢,还是说给景区创了收呢?

所以我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愿意扭转一下自己的观念:你是来生态旅游的,至少也得自个儿脚踩着真正的土地才能叫亲近自然吧?

 

哥斯达黎加

讲讲我2011年去的哥斯达黎加。

哥斯达黎加被誉为生态旅游的发源地,或者是生态旅游的模范,生态旅游做的非常好。我花了三个礼拜在这个国家来回跑,感触非常深。

image.png 

哥斯达黎加树木丛生的森林

 

哥斯达黎加为什么能把生态旅游搞得这么火热?

很简单,原因是整个哥斯达黎加几乎没有世界级风景,不是一个天然自带流量的国家,需要真正去做生态旅游才能发现它的美。如果不发展生态旅游,就没法吸引游客。

这就导致它的保护区与居民关系,拼团参团体验和导游、游客素质都是非常高的。

首先,这地方的保护区跟居民区是混杂的,所以不可能不重视居民关系,提供一些工作机会之类;比如说附近村子里的老头,也会被保护区雇来干些扫地的杂活。

image.png 

被保护区雇来扫地的当地老人

其次,这个地方的生态旅游,在里边是徒步的。所有的自然保护区几乎都不让开车,全都是走、各种走、慢慢稳稳地走进去。

这里的散客拼团体系成熟,作为一个散客,可以在这里享受非常安静的环境,也可以跟着一些人组团走走,总之可自行探索的地方特别多。

还有,这地方的保护区雇佣了很多当地人导游,这些导游的专业程度相当出色;虽然哥斯达黎加是一个西班牙语国家,但他们的英文都非常流利。

不像阿根廷,雇的导游都是世界的浪人。我遇到的当地高中生导游,上了两年导游课,英文非常好,能给我们讲当地动植物。

 

image.png 

英文很流利的高中生导游

当然这里也不缺科班出身的导游,我在云林里面就碰到过一个生态学的正牌博士,专业知识非常强。这个博士会抽出时间来当导游,很了不起。

比方说,大家都知道说树有年轮,夏天长得快、冬天长得慢,这是自然环境的周期性的变化的结果。

但是我在哥斯达黎加的云林里看到过一棵没有年轮的树。

image.png 

什么样的树没有年轮?什么样的环境会导致这个结果? 

很简单,因为哥斯达黎加这地方在赤道附近,国土很小,两边都是海。赤道地区没有什么季节的差别,另外有海边的海风吹来吹去,造成常年出现大雾天气,湿度、温度也变化不大,一年四季情况都差不多,所以树生长是均匀的,就没有年轮了。

如果在纬度很高,有季节变化的地区,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。像这些知识,就是要靠导游讲才会注意到的

image.png 

当地的生态学博士导游

最后,这里也极少人工建筑。这跟国内还是很不一样:中国的公园会把树种的一排排的,花也要摆成一个对称形的,或者做个花海。中国人觉得这样是美的。

其实真正的自然是杂乱无章的,一点都不,尤其是各种树、各种花。人们看到大象和长颈鹿等动物,会天生地觉得好看,被吸引注意力,这是人的本能。

不过我觉得这个能力还是有待提高。现在在中国的野外,要看到动物很难;但中国的植物资源很棒如果能培养出一些对植物的喜爱,也可以变成保护区吸引游客的一个更好卖点

 

生态旅游的意义

什么叫生态,生态跟生物的差别是什么?生态是讲关系的,就是更高级别对自然的理解

我觉得要做一个搞得下去的生态旅游,是得慢慢摸索一些经验的,像是对散客和团客的处理、导游和讲解的培训等等。

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人和各种自然生命的关系。

image.png 

灰林鸮 ©大猫

首先是大家要慢慢对动植物有一些认识,小朋友做得到的,大人也可以做。这会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入门阶段,可能也是吸引很多人的地方。

第二是能学习生态学的知识。生态是研究动植物的关系的,要理解动植物之间的关系——我认为这是我们去生态旅游更应该做的事情。这比认识一个名字,或者只知道某个动物的习性更有意思。

第三是了解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,学会欣赏大自然之美。有句话叫自然不需要我们保护,保护自然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,我还挺认同的。

因为我们现在喜欢动物,在我看来不是喜欢动物,是喜欢人们自己。

为什么这么说?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动物照片,宠物居多。

而宠物恰恰是我们人类按照自己的喜好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、满足我们自己小喜好的东西。比如说猫的眼睛很大很萌,狗喜欢黏人摇尾巴,这是我们培养它们的原因,也是培养出来的结果。

image.png 

狗狗   图源网络

 

所以喜欢宠物跟喜欢大自然几乎没有关系,喜欢宠物等于喜欢你自己。

你只喜欢你自己。

第四是生态旅游是一种促使你爱大自然的方式,你只有去接触了,才会对它们有所感悟
我去过世界上将近90个国家,真正像人类出现之前的那种地球环境的,基本上很难找到了。只有两个地方,一个就是大部分的非洲保护区,另外一个就是南北极。

人类去到南北极的历史太短了,所以在很多纪录片里你能看到,在南极,动物根本不把你当回事。

image.png 

南极的企鹅根本不会搭理人类  图源网络

另外我想说,如果真想看到动物的奇特行为,捕猎、求偶、打架等等,根本不用到实地去看,BBC的片子就可以了。片子拍的场景比你看到的要好得多,在实地无论你怎么看,都看不到BBC拍的那个景象。

如果你真正想了解人跟自然的关系,才需要到实地去

我们需要改变,让我们变成心灵更丰富的人,不要被生活重担弄得僵硬,失去好奇心。

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通过去体验生态旅游,开拓自己的思路,开阔自己的视野,变成心灵更丰富的人

image.png 

开阔自己的视野,变成心灵更丰富的人 图源网络

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。真正的保护大自然不能只靠保护专家们,也不能只靠NGO,不能只靠国家,不能只靠富翁们。每个人都与它有关系

最后就是生态旅行的意义,也是旅行本身的意义:旅行会改变你的世界观
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现在人选择非常多,可是有些人读书越多,就变得越极端,这是为什么呢?

因为你只读你喜欢的书。尤其是我们成年人,你不会读一个看到标题就不喜欢,或者这个观点跟你相左的书。

但实际上,你需要一些跟自身相悖的观点来刺激你。小孩子在学校里没有选择,老师教什么就得听什么,然而你不一样。

很多成年人是不会选择读自己不喜欢的书的,因此只能靠旅行修正你的世界观。

唯有旅行才能让你直面真正的世界。

 

image.png 

©碧空

 

图文转载自猫盟CFCA”公众号